遇上碎片化的生活
題記:信息化時代,我們遇上什么?
本文小議三個問題:1、什么是碎片化生活?
2、碎片化生活的性質(zhì)。
3、在2的基礎上,如何更好的遇上碎片化生活?
傍晚8點,無力的你半睡半躺在椅上。花了兩個小時處理雜事。現(xiàn)在終于可以開始讀曹雪芹的《石頭記》抑或法國雨果的《悲慘世界》。你正沉浸于林黛玉葬花的悲哀,或是冉·阿讓的自我救贖,突然一陣快而急促的手機鈴聲,將你的思緒拉回了現(xiàn)實,等到你看完那并不怎么重要的信息后,你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已經(jīng)沒有剛才那種感覺了,你的注意力經(jīng)常被旁邊的電子產(chǎn)品所攝取,碎片化的生活已經(jīng)開始影響你。
實在無法茍同于第歐根尼的“擁有越少越快樂的理論”,但在某方面這句話的確是對的。試想在石器時代,原始人沒有藝術去欣賞,沒有樂曲去聆聽,他們的信息源單一且效率低下,但我們必須承認,沒有原始人在一般情況下會在追野獸時被其他什么所吸引。在農(nóng)耕時代,農(nóng)夫們所做的也只是農(nóng)忙耕作,“三余”休息罷了。直至工業(yè)革命,尤其現(xiàn)代,當人類幾天就能環(huán)游世界,而信息只需幾秒就能從世界的這一端到另一端,信息源還如此單一嗎?
所有人都面臨碎片化生活,且不論電腦,手機等,光是你的生活就復雜了很多,現(xiàn)在的時光已經(jīng)需要用秒來形容了,一天中大大小小的事將時光,分成了許多塊。我們不但要生存,還要生活,如此匆忙,令人馬虎不得。稍在一環(huán)上松口氣,若干事便涌來。原本在以前需要幾小時的閱讀,也只能在“三上”解決了。話岔開來,就連這篇文章也是我利用雜碎的時光寫成的。如此一來,你確定還能像本文開頭所說的一樣,騰出一小時閱讀嗎?
人們常常抱怨這也做不完,那也做不完。對此我有十分清晰的感受。平時不正是恰恰因為一件事還沒做完,就急于去做另一件事。那一件事還沒做完,又被別的事情打攪,事情堆積如山,前面的事又反過來打攪后面的事,久而久之,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。
取個例子,現(xiàn)在想獲取信息,完全可以去上網(wǎng)查,但我寧可讀書,何謂也?一來紙質(zhì)書中書香、書頁都可有情趣,閱讀完翻過,頗有成就感;讀電子書只是鼠標在那里點,摸上去只是冰冷又耀眼的慌的電子屏幕,讀起來沒有感覺。二來紙質(zhì)書是這些文字就不會變;電腦里魚龍混雜,而且多數(shù)乃粗俗之物看之又有何意義?三來讀書如逢友,好書是終身的益友,讀一本書時似與友人交談可幾小時如一瞬;電腦上會時不時閃爍各種各樣的信息,令人專注不得。碎片化閱讀是碎片化生活中一部分且最重要的一部分,人們閱讀浮躁,不求甚解,讓紙質(zhì)書的閱讀成為空談。
總結(jié)性的來講,碎片化人生主要有兩方面:擁有多種信息源且當你集中于單一信息源時更多的信息源會影響你。
科技帶給我們方便,卻令我們更加無法集中注意力。遇見碎片化的生活,我們又能如何防備?蒼蠅不叮無縫的蛋,那多余的信息,正如蒼蠅,只要我們心無雜念即可。但歸根結(jié)底,又有幾個人能在現(xiàn)實面前,擋住糖衣炮彈呢?
何謂碎片化人生?這應是一種由高科技發(fā)展所引起的必然現(xiàn)象,隨著時代的繼續(xù)變遷,我們以后真的還有機會好好專注做完某事嗎?
最后由魯迅先生的話結(jié)尾吧,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,只要愿擠,總還是有的。
這應該也是一種辦法。
僅以愚見所上。
本文地址:遇上碎片化的生活https://www.www.kovpower.com/a/84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