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越辯越明900字
生活中總是充滿“不同”之間的碰撞。孟子說過:“物之不齊,物之情也。”有人認為,展開辯論才能走向統一;也有人認為改變艱難,不如在沉默中存異。我認為,在交鋒的火花中才會迸出真理,面對不同觀點立場,我們應展開辯論,理越辯越明。
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定也堅守著“理越辯越明”的觀點。為了尋求真理,他常常在集市中、在大街上攔住行人,向他們發問并要求回答。對待學生,他依舊以問引導,在“問”中引發思考,在“辯”中深化思考。在辯論中,我們的目光不囿于自己的觀點,而是放開眼界,向對立面中尋找正誤。在不斷向外探索的過程中同時向內審視,辯論強迫我們看見對方優點的同時看見自己的缺點。如此,我們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認知,去粗取精,吐故納新。
誠然,人都有“先入為主”的陋習,心理學家們在調查后也發現:人們往往只愿意從外界中接收與自己相同的觀點,對于不和之聲則直接屏蔽。更有許多人頑固自我,改變他們的立場難如登天。但這并非放棄辯論的原因。
冥頑不靈者、按圖索驥者畢竟只是少數。盡管改變是艱難的,自我封閉而拒絕改變之人卻著實只是少數。因少數人而否定整體,因辯論失敗便索性放棄辯論,不免過于悲觀,也過于輕言放棄了。如果只因對方立場難以改變便保持沉默,將再無文化交融、思想碰撞;再難有靈魂與靈魂激蕩泛起的漣漪;每個人坐井觀天,仿佛河伯一般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”,實則貽笑大方。
那么,在面對不同時,我們究竟應如何應對呢?
越愿意表達自我,越愿意分享思想的人,常常更正確。他們不畏懼辯論,敢于挑起辯論,敢于接受辯論。“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”只有時時辯論,從他人的思想中汲取最新鮮的養分,才能保持自己思想的鮮活。但同時,我們也應謹記“求同存異”。辯論的目的是明理,絕非追求萬人統一的思想。理越辯越明,在交鋒中獲得更清晰的道理與認知是終極目的,卻并不能因此強求他人,面對自守者強硬地敲開他的腦殼。只求同不存異便容易陷入《1984》中的思想集權,多么可怕!
綜上,面對不同,應勇于與之辯論,才能獲得明晰的事理,獲得鮮活的思想。
本文地址:理越辯越明900字https://www.www.kovpower.com/a/155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