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飲食文化之美作文
中華飲食文化之美作文
中華文化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,它為我們所驕傲與稱贊。中華民族是一個對食物具有狂熱愛好的民族,中國的飲食文化蘊涵著中華文化之美。
中國人對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從不曾因時光的變遷而動搖。古之祖先對于美食的熱愛,也體現(xiàn)著對生活的熱愛,對山川自然的熱愛。他們懷著這樣一份源自于對自然、生活的熱愛,甚至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美好,在數(shù)千年格物運化中,逐漸孕育出了屬于中國的雅俗共賞的中華飲食文化。
子曰: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。”孔子一生清貧,然而他對美食之追求卻未曾厄于窮困之中。當然,中國的飲食文化,也離不開茶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說: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”茶,作為飲食文化中的“飲”最重要的一部分,茶中流露于“情”,品茶抒情,寄情于茶的詩句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便有了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從來佳茗似佳人”。詠茶賦詩,也為中華文化詩詞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從遠古時代傳說起,就融于華夏大地的水中,也流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里;自陸羽始,中國有了茶學,也有了茶文化,也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一部分。陸羽尋出了茶的真諦,并在尋覓“至茶”的過程中形成了不羨榮華,專心研究于茶的品格。
“一器成名只為茗,悅來客滿是茶香。”這一句可謂中國飲食文化大雅之寫照。有大雅便有大俗。飲食離不開凡塵俗世,柴米油鹽,而在大俗之氣里有大雅之氣度。
蘇軾乃一代美食家,他一生放蕩自由,享受生活,對美食的鉆研可謂精妙,所制的東坡肉流傳至今。而他的《豬肉頌》看似一篇娛樂之作,俚俗之作,但“待它自熟莫催它,火候足時它自美”這一首小詩雖不求押韻,詩人可自搖自扇,火可自文自武,肉香由淡至濃,更讓人垂涎欲滴,難怪詩人又“每天起來打一碗,飽得自家君莫管”兩句,顯露出詩人的閑情與雅致,這不僅是中華美食的一種性格,更是中華文化美食之旅。然而,這東坡肉不正是東坡身處逆境之間,樂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體現(xiàn)嗎?也正是因為東坡豪邁曠達,熱愛著繁華世俗的世界,才得以在坎坷、曲折、磨難中尋求自己所愛的食物。我們無從知道東坡等了多久,但在品嘗東坡肉入口即化,吃了還讓人流連忘返的美味之際,我們似乎能體會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,對生活的愛與追求。這難道不是大俗之氣中亦有大雅嗎?
中國的飲食文化隨著時間的年輪一代一代地流傳了下來,至今仍寄居在我們的味蕾之上。中華文化美食包羅萬象,但中國人的“好吃”更是舉世聞名。然而,不少西方人卻對此頗有微詞,把中國人對于美食的追求看作“貪吃”與“浪費”,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我國傳統(tǒng)的飲食文化而已吧!文化價值的不同,自然也產(chǎn)生了思想上的差異,但終究都會殊途同歸,都能折射出對美好生活的愛與追求。
美食不僅是中華文化不可分離的一部分,東坡肉也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,它蘊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氣度的中華文化,這何嘗不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體現(xiàn)呢?
在中國,飲食文化的意義也許早已超出其本身,它與中華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、相互促進,更體現(xiàn)了中華文化中的一種雅俗共賞,關于情懷的人文精神的意義!飲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氣質(zhì),傳承中華飲食文化也是傳承中華文化,讓我們攜起手來,為中華文化生生不息,代代流傳而努力奮斗吧!
本文地址:中華飲食文化之美作文https://www.www.kovpower.com/a/1980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