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生外白渡橋寫景作文
高中生外白渡橋寫景作文
外白渡橋的作文一:外白渡橋
150多年前,蘇州河幾乎沒有一座橋,人來人往都靠擺渡船擺渡。蘇州河上最早的渡口設在現今乍浦路的位置,因為是第一個渡口,俗稱“頭擺渡”。此后所設渡口,在頭擺渡以西的,依次稱作“二擺渡”、“三擺渡”;在頭擺渡以東的叫做“外擺渡”。19世紀中葉,有一個名叫韋爾斯的英國人,于1856年在外擺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橋,橋名在當時便稱為韋爾斯橋。后因該橋的位置在外擺渡,上海人都習慣地稱之為“外擺渡橋”。1873年,工部局在威爾斯橋外側新建木橋,稱“公園橋”,因該橋不收過橋費,故人稱“白渡橋”。1907年,工部局拆除公園橋,改建鋼橋,以俗名定名為“外白渡橋”。
榮耀的背后
外白渡橋,讓人牽腸掛肚。近日回遷,坊間熱鬧。從起吊裝船,一路西進,到駛入那個最為輝煌的原點,萬眾矚目,為它榮歸喝彩。
自上而下,滿目風光。前面是蘇州河上跨橋合龍,后面是浦江兩岸無限美麗。此時,我心里卻想起了他們,整修外白渡橋的工人。他們的身影在腦海里浮現,揮之不去。
回遷前一天,我去民生路碼頭,鐵橋上腳手架已拆,有工人在電焊或油漆。中午,我想上樓頂拍全景,卻闖進一個空屋,里面有好多工人在吃盒飯,蹲著站著都有,但沒人說話。空空蕩蕩的寂靜,與外面彩旗飄揚的工地,儼如兩個世界。
外白渡橋回歸故里,能跟著它順流而下,享受兩岸民眾的歡呼和矚目禮,那是何等的榮耀。然而,參加外白渡橋大修工程的工人們卻默默無聞,他們曾經創造過許多奇跡。但在工作中,每個人都干著自己分內的活,這一道完了,下一道就是別人的了。
我去的那天,不愿再打擾他們。我的腳步,慢慢地移開,但心思,卻留在了那里……
外白渡橋的作文二:外白渡橋
架設在上海蘇州河與黃浦江匯合處的外白渡橋,是上海市區最大的一座鐵橋。從大橋落成紀念銅牌上的英文橋名“gardenbridge”看,應稱之為“公園橋”,然而為何要稱之為外白渡橋呢?這其中還有一段故事。
150多年前,蘇州河幾乎沒有一座橋,人來人往都靠擺渡船擺渡。蘇州河上最早的渡口設在現今乍浦路的位置,因為是第一個渡口,俗稱“頭擺渡”。此后所設渡口,在頭擺渡以西的,依次稱作“二擺渡”、“三擺渡”;在頭擺渡以東的叫做“外擺渡”。19世紀中葉,蘇州河南北兩岸辟設英美租界后,每天擺渡過江的人數和車輛日益增加,兩岸間的交往非常不便。原先的幾個擺渡口已遠遠不能適應租界殖民當局的需要,于是有一個名叫韋爾斯的英國人,出面組織“蘇州河橋梁建筑公司”,約花費12,000元,于1856年在外擺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橋。這12,000元又分作125股,掌握在以韋爾斯為首的12個股東手中,由此,橋名在當時便稱為韋爾斯橋。后因該橋的位置在外擺渡,上海人都習慣地稱之為“外擺渡橋”。外擺渡橋的橋面闊約23英尺,長約450英尺,大船駛過時,橋中間可有一塊活板高高吊起,橋上交通暫停,船過后又復為橋面,可謂匠心獨具。韋爾斯利用外擺渡橋,實實發了一筆大財。他聲稱上海道臺準許他對大橋擁有25年專利權,凡過橋者都得付錢二文,車轎加倍。
后來,人們發現這種“過橋稅”專門向中國人收,而外國人卻常可免交,便都憤憤不平,抗議要求取消過橋稅,不然就寧可恢復擺渡船。1871年,韋爾斯曾著手修鐵橋,以改變外擺渡橋頭因上海市民抗稅而一度冷落的局面。后因工程粗制濫造,造成部分橋柱、橋身陷落進蘇州河內的事故方才作罷。工部局眼看上海人民反對收取過橋稅的呼聲愈發高漲,終于1873年8月,在外擺渡橋西約數十米處建造了一座長約100多米,寬約12米的木橋,定名為“公園橋”,以同近旁的外灘公園呼應。公園橋于該年9月中旬開始正式通行,人們過橋從此不必再付錢,于是大家就稱之為“外白渡橋”(“白”為不付報酬之意)。同年10月,韋爾斯將外擺渡橋折價賣給工部局,不久即被拆除。
本文地址:高中生外白渡橋寫景作文https://www.www.kovpower.com/a/16635.html